创建南大二、三事

创建南大二、三事

杨进发博士


 

  我一生有幸,与历史为伍。在研究新马华族史的过程中,偶尔搜集了一些有关南大创办的资料。现在便以《创建南大二、三事》为题,借题发挥,抛砖引玉,请诸位指正。

  1984年2月,我到北京搜集陈嘉庚史料,适逢中国政府在首都举行庆祝陈嘉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会后,我拜见多位来自新加坡的代表。其中有一位先生,带病前来,身体已经不行。他知道我是南大历史系的毕业生,便告诉我有关南大成立前的两件事。第一件事关系到首倡大学的人士;第二件事有关福建会馆购买云南园的一段插曲。

  今天想来,此位先贤似乎有托孤之意。他说:“倡议华文大学是于1946年由三个人联合提出。”这三个人,除了陈六使与李光前之外,便是他本人。此三位人士都曾受过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的感召,都曾经是陈嘉庚筹赈救国的支持者。1946年,他们三人共同到怡和轩俱乐部去拜访陈嘉庚,并征求陈嘉庚对创办华文大学的意见。如果陈嘉庚赞同,他们便请陈氏出来主持大计。陈嘉庚当时满口反对,认为战后新马华社百废待兴,全无经济条件创办大学。陈嘉庚反建议地说:“如果华校高中毕业生要升学,他们都可以到厦门大学去深造。”从这一次偶然的口述历史资料中,我们似乎必须把创办南大的议程,提前到1946年,而倡议者有三人,即陈六使、李光前与这位老先生。

  至于福建会馆购买南大校址的事,他说自从1950年9月陈六使以福建会馆主席身份,第一次向新马华社公布提倡华文大学之后,福建会馆做了不少具有基础性的工作。1951年福建会馆从职员与会员中筹募了150余万元为教育基金。有此基金,福建会馆便开始物色大学校址。为物色校址,陈六使等领导人曾费了不少时间与心血。他们先后曾到城市的甘榜爪哇与郊外武吉知马6英里两地看地皮。两者地点适合,但面积太小,不足以供大学发展之用。1952年2月,福建会馆议决购买裕廊区一块990余英亩的荒地,还选派了3位人士到场投标。此三人为陈六使、李亮琪与此位先贤。在投标之前,福建会馆发觉仅有一位印度节地商人前来竞争。福建会馆代表灵机一动,劝告此位节地商人退出投标。他们强调,福建会馆购地是为慈善,是要为建义山之用。此外,福建会馆代表还答应“请他喝茶”。这样,福建会馆便轻而易举以平价获得此块地皮。1953年,福建会馆赠送520余英亩的土地给南大为校址,这便是大家所熟悉的相思树里的“云南园”。

  这位先贤,虽未有陈六使与李光前的财富,但一生热心公益,是一位有眼光、辩才、组织能力与胆识的社会活动家。“实际上,他对新加坡华社的贡献不胜枚举,诸如同济医院、筹赈会、新加坡华侨动员总会以及福建会馆等,都是他活动地盘。战后,此位先贤还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活跃分子,他为华社争取公民权以及向日本讨血债等运动,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注1】 因为他一生不爱出风头,做事往往功成不居,故为历史研究者所忽略。他是南安人,李光前的同乡,他是黄奕欢先生(1908-1985)。

  除了口述历史资料以外,尚有一组颇有价值的文献,来自英国殖民部档案,它的编号是CO 1022/346。这组资料,主要反映英官方与美国国务院对南大成立的态度与立场。英官方主要包括殖民部、马来联邦政府与新加坡政府三方面。英殖民部与马来联邦政府一开始便采用政治立场来反对南大成立。英殖民部大臣于1953年2月16日在大英国会答复一位议员询问有关南大创办问题时,说: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Malaya, the provision of a separate university for Chinese students would be inconsistent with the policy of fos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Malayan consciousness, irrespective of race."【注2】 (在现阶段的马来亚政治发展,创办一间华文大学会与殖民地培养马来亚共识的政策背道而驰。)

  马来联邦政府亦用同样的政治立场反对南大成立。不过,联邦政府倒有一个反建议,认为政府不反对建立一间独立性的英语学院,为华校高中毕业生进修,然后让他们再转入马来亚大学深造。【注3】

  既然英殖民部与马来联邦政府都反对南大成立,新加坡政府的立场与处理南大的方针即关键南大的命运与前途。因为创建南大的议程来得突然,新加坡政府的反应似乎有欠从容不迫的处事惯例。总督列诺(John Nicoll)于1953年6月2日中旬召集一三人会议,其中包括东南亚最高专员兼马大校长麦唐纳(Malcolm MacDonald)与马大副校长薛尼肯恩爵士(Sir Sydney Caine),共商南大问题。这次会议,大体上采取了四个决策:

 

(一) 肯定殖民部大臣对南大创办的立场,还更坚定向其上司建议说:"At no stage would a separate university for the Chinese be appropriate."【注4】(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成立华文大学都不适宜。)

(二)

处理南大问题,应该以“学术观点”(Academic)来对待。换言之,南大问题基本上是“学术”问题,如果南大创办后毫无学术水准,则南大自己会关门大吉。这无疑给南大创办人放了一条生路。

(三)

议决由马大校长麦唐纳会见南大创办人,一方面让政府多了解创办人的办学目标与宗旨,另一方面希望说服创办人延迟创校或放弃原议,诸如让马大建立中文系以收容华校高中毕业生,或由政府建立工艺学院,给华校毕业生开深造之门。这无疑是政府的缓兵之计,使政府与创办人更有时间从长计议。

(四)

如果南大创办人坚持建校计划(persist in proceeding on the present lines),政府将不给予任何帮助(no government assistance can be expected)。【注5】

 

  果然,在麦唐纳的邀请下,南大创办人及其代表,诸如陈六使、李光前、陈祯禄爵士、陈锡九、连瀛洲与黄奕欢等两度觐见马大校长(2月18日与2月25日),讨论南大建校的问题。英官方虽有麦唐纳的才华、其开明的外交手腕、政治风度以及其不耻下问的美德,他始终未能说服以陈六使为主的创办人改变初衷或延缓建校。其主要原因是南大创办人意志坚决,毫无反顾之忧。其次,南大创办的四大宗旨,名正言顺,光明磊落,义正词严,丝毫未带政治色彩。此四大宗旨为:

  (一)为中学毕业生广开深造之门;
  (二)为中学培养师资;
  (三)为本邦造就专门人才;
  (四)为适应人口增加及社会发展之需求。【注6】

  为南大建校,陈六使亦数度展开外交攻势,强调南大不仅收容华校毕业生,它亦欢迎其他不同种族与宗教信仰的学生来就读。【注7】 再者,南大创办人万事俱备,不欠东风。他们早已准备用华族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创建南大,勇往直前,英官方亦无可奈何。

  1954年1月29日,南大创办人拜见新加坡政府辅政司顾德(W.A. Goode)。会后,顾德对报界发表声言,说新加坡政府并不想给南大制造困难。在可能的范围内,官方才会尽量帮助南大建校(The Government had no intention of creating difficulties for The University. Instead, it would, wherever possible, give a helping hand.)【注8】 顾德的言论,最终肯定政府接受南大创办的决策。这样,南大才能顺利地在1955年开先修班,1956年3月正式开学。

  南大的创办亦曾得到美国国务院的关注与支持。不过,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似乎要在1954年4月才向英殖民部提出。美国国务院的赞同,当然具有其特别的历史与政治因素,其中包括的有:

 

(一) 美国探索(explore)南大历史反共的潜能(anti-communist potential);

(二)

美国与英国合作,阻止“不受欢迎分子”(undesirable element)颠覆南大;

(三)

美国鼓励南大当局创办一间高等学府,为学生灌输西方的“民主原则与思想”(democratic principles);

(四)

美国政府应帮助南大与美国私人机构联络,诸如聘请美国籍教职员等等。【注9】

 

  美国政府对南大的成立与发展及其影响力,至今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

结语

  我们今天在墨尔本联欢,主要是缘分,而这个缘分的历史基础是南大。饮水思源,我们安能不感谢所有对南大建校有功人士?其次,我们更应该纪念南大的三位首倡者:陈六使、李光前与黄奕欢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有勇有谋、不畏失败的精神。他们做事有始有终,且光明正大,为几代人制造风气与命运。

  最后,让我借此良机祝福大家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经济繁荣,身体健康。希望你们“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冯友兰名言)。我向大家祝福有个愿望,希望大家能抽出时间为国家社会尽点棉力,写写本身的奋斗史,发表自己的传记,一方面把宝贵的人生经验传给下一代,另一方面为中华文化保留元气或再造辉煌。自强不息的所谓“南大精神”,便是自己先动手。

(杨进发毕业自南大第3届历史系,后获澳洲国立大学博士,现任澳洲 Flinders 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战前的陈嘉庚言论史料与分析》、《陈嘉庚──华侨传奇人物》等。)

【注】
1 有关黄奕欢先生的生平资料,见拙作《陈嘉庚研究文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8,页43-54。
2 CO 1022/346, se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CO., to High Commissioner of Federation of Malaya and Commisioner General, South East Asia, dated 16 February 1953 (Telegram).
3 Ibid., Memo from The Member of Education "0Chinese University in Malaya", dated 4 March 1953, paragraph 3.
4 Ibid., see J.F. Nicoll, Singapore,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CO., dated 18 February 1953, paragraph 6 (Telegram).
5 The Straits Budget, 29 January 1953.
6 《纪念南洋大学创校25周年特刊》,吉隆坡,1982,页18。
7 The Straits Budget, 19 February 1953.
8 The Straits Budget, 4 February 1954.
9 CO 1022/346, sec CO Minutes on establishment of Nanyang University at Singapore, dated 26 April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