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性疾病的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呼吸性疾病的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主讲者:谢华谦博士 报导:曾佩玲
同样的事会不会卷土重来?答案是,当然会。
——约翰‧M‧《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
引言
我知道怎样避免得到艾滋病,但我不知道怎样可以不得到流行性感冒。
——阿弗雷德‧寇斯比 流行性感冒历史学家
当我们出现咳嗽、流鼻水、喉咙痛、发烧的症状时,浮现在脑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感冒了!”有专家指出,共有超过200种病毒可引起感冒。按几率来计算,则人们每年平均会得2至4次感冒。在200余种入侵人们上呼吸道(包括鼻、口腔、咽喉)的病毒中以鼻病毒(Rhinoviruses,造成人类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因,无季节性。由于鼻病毒的抗原性不断变异,故易重复感染,但被感染两三天后就不药而愈)、冠状病毒(Cornavirus)、副流感病毒(Para Influenza Virus)和腺病毒(Adenovirus,导致肺炎、膀胱炎、脑炎、角膜炎等)为最普遍。
然而,除此之外尚有一种善于伪装,至今为止犯下多宗大型恶行的病毒最为恶名昭彰,夹带着致命的气息汹涌而至一一流感病毒。这种急性呼吸道感染经由空气、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不慎触摸被污染物品而传播,让人防不胜防,它所带来的 SARS 惊惶也许大家仍记忆犹新。尽管它自20世纪以来频频以死神的面貌示人,但每次都使站在第一线的医扩人员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病患返魂乏术。
拨开时光之雾
流行性感冒的英文(influenza) 来自意大利文,由18世纪中期感染此病的意大利人所造的新词,而流感直 到1918年的春天为止并不致命。可是,无人知晓1918年的流行性感冒从何而来,又如何卷走众多的生命。起 初,它只造成小部分人感染普通感冒,但没造成生命危险。到了一战烽火正酣的秋天,它却带着死神的面具再临人间,使情况愈加雪上加霜。其雷厉风行的程度造成全球近半人口受到感染(当时人口约20亿),造成大量死亡,有些村落几乎从地球上消失。
据研究流感的历史学家追溯,这波致命的流感首发于西班牙的圣塞巴斯坦(San Sebastian) 的西班牙感冒 (Spanish Flu) 导致800万人受波及,后来迅速席卷整个欧洲、美国,甚至蔓延到亚洲,形成世界大流行(Pandemics),而且总是找上年轻力壮的军人。这种善于把自己伪装成普通感冒的致命性病毒使许多人混淆了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异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牵涉了上、下呼吸道。从被感染到发病经历1至3天的潜伏期,接着,患者会骤发高烧、头痛、乏力、浑身酸痛、咳嗽、流鼻涕、鼻塞、咽喉疼痛等呼吸道症状,少数人还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便秘或腹泻症状、面颊潮红、畏寒、体温迅速上升,这种情况一般持续3至4天,退热后1至2周仍感觉乏力。
在疫情刚露出端倪到大规模肆虐时,由于医扩人员对疫症的认识已超过了他们的认知和经验范畴,无能力 挽狂澜。数个月后,“西班牙流感”神秘地消失无踪,就像它未曾出现过一样。顺带一提,当时大部分士兵因 病而溃不成军,间接导致一战提早结束。
缉凶之路
纵使流感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然无可否认,1918年引爆的流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呼吸道传染病。虽然在19世纪末已有足够证据证明传染病是由微生物所引起。但一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才确定了制造流感的元凶——病毒。
即使猪自1918年起就经常受到猪流感病毒的侵袭,但人们从未假设人畜交叉传染的可能性。直到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 在1933年首次从流感病人身上分离到流感病毒(称H1N1)为止。
20世纪50年代,美国曾组织考察队前往阿拉斯加挖掘死于1918年流感的病人尸体以研究病原体。奈何因 解冻技术不良导致尸体腐烂而使其失去研究价值。1997年,美国病理学家陶本伯杰(Jeffry Taubenberger) 终 于找到造成“西班牙流感”的感冒病毒 RNA 片段。经过研究比对,陶本伯杰发现造成“西班牙流感”的病毒与 猪流感病毒有相似之处。2001年的科学家作进一步比对时发现病毒基因内综合了人类流感和猪流感病毒的编码,继而认为1918年的浩劫起因于猪流感病毒的一段编码跳接到人类流感病毒的 RNA 中。
人类的流感病毒属 RNA 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其中可引发世界大流行的是甲型及其亚型。乙型病 毒仅会引起局部流行(Epidemics),而丙型则影响不大。甲型病毒呈球形,表面突起许多柱状,在此凝聚了 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这些是流感病毒的抗原体,可在变异时引发流感大流行。当流感病毒侵入人 们的口鼻之后,其表面抗原的血凝素便与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受纳体结合,进入人们的细胞内部,并释放出 核糖核酸。人们在感染了流感病毒的两小时内,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会复制携带遗传信息的核糖核酸,再大量 生产构成流感病毒的蛋白质的核糖核酸。新形成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可刺穿人类的细胞膜,制造新的流感病 毒。
引爆点及防治措施
研究显示,在野生水禽的消化道内皮细胞内隐藏着迄今为止被发现的15种HA基因和9种NA基因,随着候鸟的季节性迁徙使病毒在各大洲际传播。而猪对感染人类和水禽的流感病毒较为敏感,成为两种病毒的培养皿,进行基因重组,产生新病毒。
此外,亦有研究者推论,因冬春两季温差较大,人们较易着凉;加之又因气候干燥,缺乏日照以致身体难 以制造维生素D;加之,人们或许为了避寒而守在家中,导致空气不流通,这些都是诱发流感的温床。
为避免再次爆发世界大流感,人们受促从各方面做好预防措施:
环境卫生: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极端的饲养环境、滥用疫苗、走私野味等是引发病毒变异的温床。绝大多数 受病毒感染的禽鸟在迁徙、越冬途中与家禽接触。因此建议改善农场环境,降低饲养密度、避免滥用疫苗。 病毒是一种遇强更强的物种。
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shift) 大约2至3年会发生变异,而每隔10至30年则出现一次抗原转换,使人们无法研发一劳永逸地消灭或抑制这种病毒的疫苗,仅能在流感爆发时选用当地流行的新毒株来制造疫苗,而且疫苗的有效性也仅能维持一年。
佩戴口罩:
有鉴于流感透过口鼻侵入体内,寒潮来袭期间戴上口罩除了可预防寒流带来的刺激,还可防止散播病毒, 可谓一举两得。
结语
无风不起浪,也许所有浩劫最终都得归因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罔顾生态系统的平衡之道所致。站在生 物链最顶端的人类是否应该吸取教训,在经济开发与享受物质所带来的享受之余善待环境,以求永续性发展?
谢华谦博士,马来西亚人,获新加坡南洋大学理科学士学位后,于1966年留学加拿大,取得理科硕士(University of Guelph) 和医学微生物博士(University of Toronto) 学位后,在医院从事病毒感染病检验及爱滋病研究工作逾二十余年。现任国际旅游医学协助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al for Medical Assistancet to Travelers 缩写:IAMAT) 董事,同时积极投入加拿大宝迪学院的教学管理及推广国际教育的工作,继续为年轻一代的成长发挥自己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