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是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

南大是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

李业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 张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战争。战争结束后,英美与苏联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演变成环球性冷战。在冷战期间,两大集团军事对垒,政治对峙,经济互相封锁、隔绝,在意识形态领域也进行激烈的斗争,国际间呈现纷扰紧张的局势。

  日本投降之后,英国在马来亚恢复殖民统治。马来亚和新加坡政坛上出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各种政治思潮跌宕起伏,反殖运动风起云涌,默迪卡的呼声,响彻云宵。思想的闪光一旦射到华社,就照亮了先进人物的心头,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以陈六使先生为首的一批有远见魄力的商人和一群有新知卓识的知识份子,他们思想敏锐,虑深忧远,对邦国前途、民族文化和教育的命运,进行探讨考量。他们摸索自己所处的时代脉搏,意识到华族正徘徊在“贞下起元”①的荒原。立足新马,衡量国情,放眼世界,瞻望未来,遂提出了兴办华文大学,培养民族精英,以图自强的口号。南洋大学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南洋大学在新马华人大力支持下,在千万人民群众的热烈欢呼声中,隆隆地诞生,它宛如雷鸣一般撼动遐迩。但有人用毒辣巫婆的语言诅咒她,用庞大如盘石一般的力量压制她。南洋大学毕竟是回应时代精神的召唤而创立的,从而成为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她的创建意味着新马华人抱着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思维、新科技以挽救民族文化濒临危亡厄运的强烈愿望,历经风雨沧桑,连跑带跌地走入二十世纪的下半叶。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卡尔·马克思同二十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都喜欢使用“时代精神”(spirit of the time)这个辞语来概括“一个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一定历史时代下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②这个意蕴纷繁的内容。它集中“体现在社会意识中那些代表时代的思想潮流,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出现。”③时代精神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但反过来它给予社会存在和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作用和影响。所以说,一种社会思想,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产生伟大的物质力量。创立南大的理念,就是一种社会思想,它受到新马华社的热烈支持,掌握了千千万万群众的心扉,产生过宏大的社会力量。

  简单地说,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的文化形态中的主导思想因素,它表现在价值取向、政治改造、宗教改革、文化创新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在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新马华社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反帝与反殖的斗争,科学和民主的追求,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弘扬,捍卫民族文化和语文的运动……

  一所大学的基本使命,是领导和传播学术文化,以及哺育人才。南洋大学是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高等学府,是交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门户,是创造马来亚新文化的摇篮,是输送新知识、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文化阵地。她为国家社会培养有正确人生观、有理想、有专业知识和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他们骑上时代的骖乘,扬起理想的风帆,奋力迈向人生的目标。对社会和国家而言,南大不啻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也是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

  南洋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反映了华文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及高等华教茁壮的新气象,展现了一个民族和平崛起的新景象,并体现了一个国家振翅腾飞的新面貌。了解南大的杰出贡献和历史沧桑,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开发爱国主义精神。

  遥想当年在云南园,笳吹弦诵,宏论滔滔,含英咀华,铺彩摛文,展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那是个叩人心弦的时代,那是个困惑和屈辱的时代,那是个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发扬蹈励的时代,那是个追求科学和民主的时代,那是个需要英才,且产生英才的时代。南大师生在风光明媚的校园,群英荟萃,俊彩星驰,汇合了五湖四海的精英,蝟集了东西文化的硕儒,“文通中英巫,学兼文理商”。南大师生塑造了一个卓越的社会形像,令人既羡慕且寄以期望,被推崇为“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南大师生不愧为时代的鼓手、华社的菁华、知识界的翘楚、文教界的导星、社会的批评者、同时也是社会的良知。

  南大师生一直处于“孤臣孽子”的地位,“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能发愤图强,立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以报效社会国家。他们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务实求真,力争上游,开拓创新,在许多领域里独领风骚。许云樵教授五十年来甘贫甘淡,鸡窗苦读,占有资料的丰富,无出其右,研究南洋史,斐然有成,以《丹丹考》一文,荣获中国中央研究院的二等奖,允为海外第一人。到了暮年,“庾信文章老更成”,“犹思奋力追班马”,新加坡政府明令褒扬他的学术成就。南大前行政委员会秘书长潘国渠(受)先生是艺苑奇才,被尊为新加坡国宝,获法国最高文学艺术奖,南洋理工大学授以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吴德耀教授是著名的《方吴教育报告书》的作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治学态度和处事作风,深受到世人的赞扬。他有现代知识份子的专业特长,为他立身之本。他富于人文关怀,有社会良心,拒绝虚名,一旦作出决定,就对社会承担全部责任,这种气质与态度接近沙特(Jean Paul Satre,1905-1980)式的读书人。当南大处绝续之交,值存亡之秋,他敢于说真话,表现了一个知识份子敢于立言的勇气,并发出了道德的力量,目的是要“为往圣续绝学”,就是主张南大继续生存下去,弦歌不辍。这是儒家的风范,士子的楷模。

  南大人才辈出,其中有学术造诣精深、饮誉国际学坛的学者,有腰缠万贯的大企业家,在文史、经政、工商、科学、艺术、教育等领域有不少人才,默默作出他们的贡献。

  在自然科学方面,南大师生辛勤耕耘,孜孜不倦,首先打好坚实基础,一旦有机会便奔赴美欧加深造,汲取高深学问,获取高级学位。在自然科学战线上,南大师生努力攀登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高峰,捷报频传,使云南园的天空,出现群星璀璨的现象,光辉夺目。至今回想起来,尤令人不胜神往。

  南大各院系同学,成立许多学会和团体,异彩纷呈,百花竞秀,为南大营造一种浓郁多彩的校园文化。他们编印各类刊物,如《社会科学研究集刊》、《政治学报》、《史地》、《经济》、《商学》、《大学青年》、《艺文》、《中国语文学报》、《北斗》、《地理集刊》、《读史杂志》、《行政学报》、《Suloh Nantah》、《The Sparks》、《南洋教育》、《数学园地》、《化学》、《物理天地》、《生物圈》、《会计学刊》等等数十种。为人文科学的新学说、新资料、方法论、调查报告、研究心得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和各种工商业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作出很大的贡献,拓宽了文化学术传播的管道,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并嘉惠华社知识界。南大的文艺刊物在六十年代对新马文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④南大学生会的喉舌报《大学论坛》,专事针对南大各项问题,发表有高度思想水平的言论,指出问题的症结,剖析问题的利弊,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它指示同学努力的目标,动员同学完成任务。《大学论坛》的报导,使同学更了解校情,增加师生间的沟通,使散居各地的校友了解母校的消息。这份刊物,在南大校园里和校外都产生很大影响。

  南大同学,对现实政治持有三种态度:一些同学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对政治有浓厚的兴趣,为自己的信仰,作百折不挠的斗争,不惜牺牲。有的同学徘徊于政治与学术之间,在思想上,有政治倾向;在实践上,没有直接介入实际政治的运作。有的书生论政,有意见而无主张。另一类同学,似乎两耳不闻窗外事,把心力投入笔记和书本上,过着青灯黄卷的生活。

  热衷政治的同学,他们敢于挥拳搏击虎头,也敢于承担政治责任。在爱校护校的行动中,同学们奔波呼号,栖栖皇皇,临危不惧,大义直言。南大成为他们“生命的图腾”,为保卫南大不让它变质,他们不惜战风斗雨,前赴后继,艰苦卓绝,可歌可泣。他们反对改制,游行请愿、抗议、罢课、登台演讲,誓要保护南大,讲者垂泪,听者啜泣,最终他们被开除了,他们被逮捕了。他们在幽暗的牢房里,悒然地枯萎了他们青春鲜丽的花朵。老师们是同情他们的,但看在眼里,默不出声。

  第三届物理系毕业的谢太宝校友,参加社阵,当过国会议员,不幸身系囹圄,做了阶下囚。为了一个理念,一个责任,他选择了布鲁诺(G.Bruno,1548-1600)的道路,正如明代的于谦一首诗所云:“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太宝蹲了二十三年的牢房,另加七年软禁。他一身正义,傲骨嶙峋,胸怀磊落,浩气满胸。孟子曾称誉这种人为“大丈夫”。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风高节亮,即使受了百般凌辱折磨,仍不改变其操守,“枯木寒鸦几夕阳,留得声名万古香。”有人写闻一多颂,有人写朱自清颂,相信必也有人撰写谢太宝颂。

  南大虽然只有廿五年的历史,但她对新马华人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多方面的。马来西亚有三所华文高等院校:新山有南方学院,雪兰莪有新纪元学院,槟城有韩江学院,她们都自称是继承南大的创校宗旨和传统,南大俨然成为华文高等院校的不祧之祖,历史地位崇高。欧美文化博大精深,有科学思想和民主精神,论其渊源,都必推数古希腊文化。南大被推为华文高教祖师,是同样道理。

  “自强不息”,“热爱民族语言文化”,“献身祖国”,这十六个字,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南大师生的精神风貌,也触及了南大的灵魂。南大培植出来的学生,受到特殊环境的熏陶和锻炼,“苦其心志”,“动心忍性”,“拨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使他们更能适应这个云谲波诡的时代和光怪陆离的社会需求。

  南大是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华人思想理论武器的仓库,是华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那个时代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

(2003年11月20日写于华研)

 

① 《易经》说:“干,元、亨、利、贞。”元亨利贞顺次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周而复始。“贞下起元”意思是严冬行将逝去,春天不久将会降临。统治马来亚(含新加坡)的英国殖民势力将顺应时代趋势退出历史舞台,马来亚人民会当家作主。
②、③ 见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页789,1992年。又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1987年,第2卷页798,及《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1卷页107。
④ 欧清池《为新华文学增添色彩的南大校友》,参看本书,页270。

(转载自李业霖主编《南洋大学史论集 》,吉隆坡:马来亚南样大学校友会,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