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介《 寻音觅韵》
评介《寻音觅韵》
张材光
当陈松宪先生邀请我为他这本华乐文集《寻音觅韵》在新书推介礼上作为讲评人时,我就有点犹豫,因为我不是学者,学的又是西洋音乐,对华乐的认识有局限。
有关这本书的内容,中国音乐家鲁日融、王耀华两位教授的序文中,说得非常清楚。他说这是一本透过史学、社会学、音律学、音乐美学等众多学科,去探讨华乐在马来西亚这个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来发展和反映华族音乐文化内涵的一本华乐文集。
王耀华教授说:这本书凝结了陈松宪先生几十年来对音乐实践和研究的心得,而且他掌握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各类知识,经过刻苦钻研,不断实践而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真知灼见。王教授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
他还说:陈松宪先生在大马开辟了古琴文人音乐的先河,对大马古琴音乐的演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实在令人佩服。
的确是,陈松宪先生用了大量篇幅,来讲述他对古琴音乐思维与现代创作、琴文化浅议、古琴的演奏和结构、指法和演奏形式等等,是有深度,而且是非常精辟的理论。
在古代,古琴音乐通常叫做文人音乐,也被作为“琴棋书画”之首,被认为是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传统律说观念的艺术精华,是我们祖先向来引以自豪和骄傲的一门琴艺。
记得在1977年8月20日,美国“航行者”太空船中有一盒喷金的铜唱片,里边有27首美妙的乐曲,选择乐曲标准是:(1)要代表世界各地的音乐 (2)要显示地球文化的丰富 (3)每首乐曲必须是精心制作的杰作。在这27首乐曲中,有西方音乐之父 BACH、乐圣贝多芬,有非洲最古老的音乐,还有中国古老的古琴音乐<流水>。当时推荐<流水>这首古曲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周文中。
再提一件跟古琴音乐有关的事,在2002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将古琴音乐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这个申报在去年2003年11月7日,正式授予和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次的宣布,不但肯定了古琴音乐文化的定位,也使世界各国认识到古琴文化的艺术和价值。
本书附有一片CD,内有陈先生亲自演奏的古琴音乐,其中有一曲,曲名叫做<普庵咒>,这首古琴乐曲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产生出含有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特色的作品。
书中还记载一篇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半个世纪,吉隆坡华族社团和其他华乐活动人士为推广华乐走过了艰辛历程所取得的成果和贡献,是一篇可贵的资料。其实据我所知,今天在大马大概近有数十个华乐社团在活动,这些社团也曾经有过辉煌的成绩表现。那么这些过去的记录,有待华乐界前辈再给我们补上,使大马华乐的发展和活动有一个更全面的记录。
在20世纪初期,五四运动期间,中华民族的音乐要借助西方音乐来把自己的音乐现代化。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后来终于发现对自己民族音乐文化忽略了,而且有些失落感。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不朽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不该抛弃的。我们必须将这些华族音乐文化的宝藏、华族音乐珍贵的艺术发扬光大才是。
最后我对这本华乐文集《寻音觅韵》的出版,是毋庸置疑的,在此向各位郑重推荐。
注:陈松宪先生是南大第10届化学系校友,曾经担任专业化学师、沥青制品工艺顾问,研究与开发经理。此外,他也是华乐工作者,专于民族音乐学,精于古琴与琵琶演奏,曾推出的作品有《普庵咒音乐》、《桐音丝韵网上琴》。《寻音觅韵》这本书附有一片音乐光碟,让读者通过亲自聆赏更深入体会华乐的美妙。本书评述人张材光先生是本地著名歌唱家,曾经在香港进修音乐,也在大马广播电台工作,曾担任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超过10年,现任雪华堂与惠州会馆合唱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