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大用:谈庄子的创意思维

无用之大用:谈庄子的创意思维

李乾耀


 

  E世代是一个极度标榜创意的时代。家长们从送让孩子去学儿童画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创意能力;学校的校长鼓励老师以创意教学法来引发学生们的学习热诚;商场上更强调使用创意经营法的行销策略去突破业绩……创意几乎变成每个人生活中关系最密切的事物。因此,忍不住想问:“创意是否只是现当代仅有的产物?”实际上,本文的题目除了已经透露答案是否定的之外,也更进一步说明至少在先秦诸子思想的典籍之中就已经存在。例如,在《庄子》内篇《逍遥游》中,庄子与惠子议论有用与无用的课题时,已经隐藏着创意思维的意蕴。

  文中,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我拿去栽种之后结出的果实重达五石,不过用它来盛水的时候,它的坚固程度却无法承受;如果将它剖开来当水瓢用,却又因为瓢的容量太大,无处可容;我认为它不是不够大,而是毫无用处,因此就把他砸碎了。”

  庄子听完惠子的话,很感慨的回应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如何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一位宋国人善于研制一种涂了让手不会龟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从事漂洗丝絮的工作。有一位客人听说他有这种秘方,愿意出百金向他购买。于是,他聚合全家人一起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从事漂洗丝絮,所获得的酬劳非常微薄,不过是几金而已,现在只要将药方卖出,一天之内便可赚取百金,就把它给买了吧!’这位客人买到药方之后,就去游说吴王。当时,越国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率领军队,在冬天的时候和越国的军队打水战,结果大败越国的军队;吴王论功行赏,割地封赏给他。同样是一种涂了让手不会龟裂的药方,有人因此而获得土地的封赏;有人却只能一代传一代永久的职守于漂洗丝絮的工作;这是使用方法的不同而造成结果的差异啊!现在你既然拥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不想把它当作腰舟来用,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忧虑它的容量太过大而没有地方可以容纳呢?由此可见,你的心思仍旧是闭塞不通呀!”

  从惠子与庄子的对话,可知促使他们对于“运用”存有不同的看法,在于个别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惠子的观念中,他认为容量具有五石大的葫芦,既不能用来盛水,剖开来之后又不能当水瓢用,即使大而无当,毫无用处。惠子的思考方式是一种不自觉而规律化的习惯思维,是生活中刻板印象知识习惯性的投射。这在种思维的运转之下,每一种器物的功能永远只有它的固定性,凡事皆处于极限性的境域之中。例如,世世代代从事漂洗丝絮的家族,虽然具有涂了让手不会龟裂的药方,还是永远无法逃离以漂洗丝絮为业的命运,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一直是不自觉的依循着习惯性的思维生活。

  庄子的思维方式与惠子截然不同。庄子认为每一种器物虽然都有它特定的功能,而巧妙的“用法”,又能使器物的功能增值。在这巧妙“用法”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特殊的思维在运转着,那便是创意的思维模式。率领吴国军队与越国军队打水战的客人,巧妙的将原本只是用来漂洗丝絮预防手会龟裂的药方运用到军事用途,让自己所付出的百金换回封赏土地的高度报酬;这种因为用途的转变而使原有器物的价值倍增,所获得的利润也随之激增,就商业的角度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创意经营法的策略?这种创意思维是一种自觉型的思维,在它的运转之下,能使器物的功能萌生无限可能的用法,让器物有更优厚的价值。由此可见,庄子的创意思维并不是形式化或玩花样的标新立异,而是能将一般惯性思维原本认定是“无用”的器物,转变成具有“大用”的思考方式。所以当惠子在为大葫芦的大而无当忧愁时,庄子却能用它来渡过江湖。追根究底,创意思维便是庄子的智慧之一。

后序:

  严格来说,此文并非学术性的文章,只能算是笔者个人的读书随笔,所强调的是将《庄子》的课题以生活化的方式来呈现。希望投出此拙劣如砖块的文章,能达成一个小小的心愿,但愿此文如掷入湖面的一颗小石,能泛起一阵阵的同心园涟漪,并且不断的扩散,进而引起诸位有学之士竞相投以他们对于研读经典的精辟言论,共同讨论传统经典的相关课题,抑或设立经典研习班,一起解读并探讨经典所隐含的深层意函。若能如此,此文便达到抛“砖” 引“玉”的功效。我想,如果说承传传统文化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起步,那么研读经典便是承传传统文化的基石。文化基石的奠定必须仰赖大家的参与,并且经年累月的一起耕耘,不断的实践,才能如磐石一般的稳固。在此,诚心邀约,敬请大家一起来参与吧!

(李乾耀毕业自台湾国立大学,是大马著名青年书法家。1993年, 经本会成功推荐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目前就读该大学中文系硕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