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普及科学讲座报导

陈嘉庚国际学会,
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 联办
“陈嘉庚普及科学系列讲座”

 


 

第一站
日期:2005年3月25日(星期五)
时间:早上10时20分至11时55分
地点: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礼堂)
出席人数:约1千人(高中理科师生)

主持人
丘才新博士(陈嘉庚基金会副主席)

第一场
主讲人:王俊南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
讲题:谈天说地,饮水思源──环境、天气与水源的关系

第二场
主讲人:盛怀民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讲题:由简单实验到高科技

  由新加坡陈嘉庚国际学会与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联办的“陈嘉庚普及科学系列讲座”第一站在吉隆坡中华独中举行。首先,由中华独中董事代表陈庆地博士致欢迎词。也是南大校友的陈博士表示,此项讲座意义非凡,不但可激发同学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且也促进华教工作者对科学教育的重视。接着,由南大基金会主席丹斯里拿督林源德上台致词,他表示南大基金会只是一个小小的机构,有幸与陈嘉庚国际学会联办此系列讲座,是一个好的起点,并感谢校方与学生的热烈反响,希望日后继续推动类似活动,提升华校生的科学知识。主持人丘才新博士致词时指出,喜见现场1千名学生出席,这对主办者而言是莫大的鼓励。陈嘉庚基金会成立于1982年,设立了“陈嘉庚青年发明奖”、颁发“陈嘉庚高等学位奖学金”、主办论坛等;而陈嘉庚国际学会则由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等人在香港所发起(今移师新加坡),后有田长霖教授加入阵容。此学会主要活动是“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陈嘉庚著作、与中国福建省集美工管学院和厦门市开办工商管理学院、举办讲座等。此系列讲座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方向与方法,包括科学精神、责任、思维与态度;同时发扬陈嘉庚为社会服务的回馈精神。目前已有一批杰出的双语专才乐意参与这项活动,希望对大家起着启发作用。

  第一场讲座主讲人王俊南教授毕业自南洋大学生物系,目前钻研致癌、防癌与中草药项目,曾发表逾2百篇论文。自1985年起,他多次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之环境保健顾问,同时也是多份环境卫生学刊之编辑顾问,并担任中国复旦、中山、南京医药大学的访问教授,多次受邀为学术会议主讲人。王教授也是新加坡“新生水”咨询团主席。2001年,王教授获颁Astra-Zeneca奖,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

  第二场讲座主讲人盛怀民博士是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教授,亦为该大学淡马锡实验室主任,投入国家安全与防务研究。他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制造工程与工程管理系访问教授。盛教授曾发表论文逾250篇,曾受邀于中国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与天津大学讲学,同时参与法国国立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奥克兰大学、密芝根大学的研究工作。

第一场讲座内容概要

王俊南教授主讲:谈天说地,饮水思源──环境、天气与水源的关系

  百年来,全世界气候的改变虽然只是摄氏1度,但这标志着背后重大的变化。气候的上升与二氧化碳的增加有关,汽车与工业排出的废气──二氧化碳,往大气层上升,经太阳反射,飘浮堆积在大气层中,形成温室效应,结果造成(主要是南半球)臭氧层的破坏,气候急骤变化,导致大水灾、干旱、水平线升高、冰河溶解、海洋生物减少、疾病蔓延、食水污染等问题。臭氧层原本可保护人类,现受废气所破坏,于是阳光紫外线直射,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世界各国发起联合协议,以减低废气的排放。其实,排放废气最多的是先进国家,地球每刻每秒都在转动,废气会循环带到全球各地,无可幸免。水源并非取之不竭的,全球只有少于2%的水可以饮用,20年后,全球的水供将减少三份之一,所以有人担心未来的世界会因水源而发生战争。世界上每年有1.2亿人口为了水源而挣扎,11亿人未能喝取清洁的食水,每天有3千人因此而死亡。研究显示,传染病的蔓延是出于缺少清洁的水源。前3天(3月22日)是(联合国大会制定)的世界水源日,然而在某些地方如中国的长江源头,由于环保意识不强,所以依然遭到严重污染。当今,代表着世界古文明的黄河、恒河与尼罗河均遭受污染,甚至出现干涸的现象。

  水是生命的元素,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要珍惜与爱护我们的环境。

第二场讲座内容概要

盛怀民教授主讲:由简单实验到高科技

  盛教授为我们仔细道明上实验课的目的、实验指导、典型的学生试验报告、由普通实验发展到探索性的试验,再进入基本光学原理与概念。许多学生对基本的实验感到烦厌,因为总是认为在重复前人的原理。其实,不少科技的发明都是从简单的实验做起,同学们应抱持研究的心态去进行实验。以一种全新的态度上实验课,比能让实验变得有趣。许多意外的发生,往往起因于物体成分与结构上的失算,而任何科学研究的失误是不可忽略的。因此,进行前人的实验与证实其中的原理是扎稳基础的基本功。光学工程分为三种方法,其中工业无损光线检测工具用在检测飞机零件、轮胎、机器焊接与砖瓦脱粘上。例如,盛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曾见过工人在检测建筑物外墙砖瓦是否脱粘,所用的方法是通过敲打瓦块,由声音分辨是否实粘或脱粘。如果运用光学检测方法,则其所显示的云纹即可快速准确地确定砖瓦或脱或粘的程度。

主讲人与教师交流会

时间:中午12时至12时30分
地点:会议室

  讲座会结束后,校方安排主讲人与理科教师们进行简短交流。大家主要围绕在科学与教育课题上双向交流。教师提问,艾尔尼诺现象会否愈来愈严重?王教授指出此现象过去经已存在,是物理现象也是温室效应的后果,人类在地球的活动造成气候问题,导致生态环境不断变化。老师提问道,中华独中设有环保学会,应该注重哪种环保比较重要?王教授答道,不该集中某项课题,因为整个地球是循环相互影响的,应从个人做起,从爱护家庭环境到校园环境,由此出发扩展到爱山爱水。教师也针对市面上推出(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的氧气水,向王教授提出咨询。王教授表示,水由氧与氢合成,如果喝了氧气水觉得对身体有益就继续好了,不喝也无所谓。

  至于教育课题上,大家针对华校生与英校生的特质作出了一番比较分析。到底学生不爱发问,是教育环境还是制度所造成呢?盛教授认为,这是个大问题,牵涉层面很广,每个国家与每所大学都有不同的一套制度方法作育人才。王教授指出,欧美学生上课不多,反而交流时间比较多,加上资源丰富,小班导制,很多互动,由学生发问,老师找答案。亚洲的华校生则考试最能干,老师要什么,学生即全盘提供什么,有老师的讲义就得高分,没有讲义可能获零分。东方国家比较注重考试,所以只教授考试范围。教师询问道,新加坡数理程度高,在国际比赛中表现优异,名列前茅,现有许多独中生赴新深造数理,会否面对衔接上的问题?盛教授表示自己曾任教于新加坡国大,其实新加坡有两种学生,就是当地学生与海外学生。海外学生占国大与南洋理工大学学生总数的25%,其中大马学生就为数不少。大马学生表现良好,有者甚至在新加坡完成中学阶段。理工科方面,独中生就学初期可能面对环境因素,有些困难,尤其是发表与对话方面。可是,只要跨过了这一关,就没有问题了。至于人文社科方面,可能开始时会比较吃力。王教授补充道,近年来美国在研究为何东方学生比西方学生的数理表现更好,而新加坡传统上的情形也是华校生的数理表现比英校生佳。独中生赴新念书开始时面对的可能是适应性的问题。现在新加坡引进许多中国大陆的学生,表现比独中生更优异。

  两名主讲人认为,新马学生不比欧美学生逊色,并且勤奋上进,只是甚少发问,不敢发问,上课时间相对的多,独立思考比较少,这也许跟整个教育环境有关。

第二站
日期:2005年6月18日(星期六)
时间:早上10时至中午12时
地点:新山宽柔独立中学(礼堂)
出席人数:约1千人(高中理科师生)

主持人
丘才新博士(陈嘉庚基金会副主席)

第一场
主讲人:刘文川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及讲师)
讲题:“生命科学的几个热门课题”

第二场
主讲人:刘斐文博士(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资讯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讲题:“搜寻地外文明”

 

  本系列讲座的第二站于新山宽柔中学举行,约有1千名高中师生出席聆听。本会代表为主席丹斯里拿督林源德、副主席张灿泉先生与义务执行秘书陈培和先生。


(按:由于技术关系,未接到文中图片,暂且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