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教授讲座”

陈嘉庚国际学会、英迪基金会与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
委托 槟城钟灵中学主办

“杨振宁教授讲座”

整理:叶金辉


 

日期  :2006年7月17日
地点  :槟城钟灵中学
主讲人 :杨振宁教授(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北京清华大学教授)
主持人 :谢瑞平博士(马来西亚物理学会会长)
讲题  :我的生平
委托单位:陈嘉庚国际学会、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与英迪基金会
主办单位:槟城钟灵中学

钟灵中学董事长拿督余维智赠送钟灵中学校舍水彩画予杨振宁教授。 本会主席丹斯里拿督林源德(右)赠送纪念品予杨振宁教授(左),中为钟灵中学董事长拿督余维智。 2006年7月17日,对槟州莘莘学子而言是个特别与难忘的日子,因为他们有机会聆听杨振宁教授的精辟演说。杨教授此次访槟,是由槟州首席部长丹斯里许子根博士通过陈嘉庚国际学会、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与英迪基金会的特别安排,并邀请杨教授发表演说,再由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委托钟灵中学主办,获得槟州10间国民型中学与5间华文独中师生踊跃出席,全场超过2千名听众。杨教授伉俪此次访槟州的所有开销是由本会主席丹斯里拿督林源德与本会会员拿督林源明所赞助。讲座会的出席嘉宾包括槟州首席部长许子根博士伉俪、陈嘉庚国际学会主席潘国驹博士、本会主席丹斯里拿督林源德、钟灵中学董事会主席拿督余维智先生、槟州华人大会堂主席兼华总会长拿督林玉唐先生等。这是杨教授阔别大马14年后再度莅临,获得国人热烈欢迎,争睹风采,也受到媒体广泛追踪与报导。来马之前,杨教授已访台湾、新加坡与吉隆坡。其中,他已在吉隆坡发表3场演讲(受大马科学院邀请在马来亚大学主讲“对称”,另一场由大马中华工商联合会与英迪基金会主办的“21世纪的科技”午餐特别演讲会)。

丹斯里许子根博士致词时透露,他当年选读物理与杨振宁不无关系。原来1957年他还在读中学时,杨教授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首位华人,不但振奋了全球华人,也使他有了学习的对象,立志要专攻物理学。后来,丹斯里许博士申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时即表明要向杨教授学习(当时杨教授还在该大学担任研究工作);可惜当他就读普大后,杨教授已离开该大学。丹斯里许博士对杨教授在中国因贫困而在大树下念书有所称道,他说:“现在的社会设备先进,但读书最重要是靠浓厚的兴趣及坚强的意志,所以希望杨教授的演讲能激发学生们向他学习”,今天他有机会聆听杨教授的一席话,可说是圆了40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杨教授谈及他的生平时,娓娓叙述母亲对他的影响最深远,虽然她没有受过新式学堂教育,只念过私塾,却靠自修认识了许多字,教他认识3千个字,让他领悟到坚强意志的信念有无比的力量。父亲则让他认识“群论”(Group Theory)与接触数学,对他以后的研究工作影响巨大。虽然父母各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他都能从他们那里学习到宝贵的经验,终身受惠。早年的中学时期,杨教授主修化学与自修物理,较后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遂改为主修物理。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求学时,他受到两位好老师的教导,即吴大猷与王竹溪,尤其是吴大猷的“物理对称关系”,让他受用终身。他当年的学院生活非常简朴,喝茶时加一盘花生米,已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从知识中取得满足与快慰。1945至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期间,他从泰勒教授处学习到从原子弹至氢子弹的窍门,以及从邓稼先教授那里学习“推演法与归纳法”。

杨教授表示,自己受到3位物理学家的影响,他们是爱因斯坦、费密与狄拉克。虽然他们3人有不同的风格,但却有把精神归纳为方程式的共同点,而浓缩为物理现象。

回答学生提问时,杨教授指出科学与宗教都是朝向同一个方向做研究的,都是要对世界、人生与生命有更深层的了解,只是采取不同的方法。可是科学有限,而宗教无限。虽然科学知识日渐扩大,但是它却是有限的;而宗教尽管在现实发展中后退,可是还是无限的。这种感觉在一个人年纪越大时,就感受越深。如果在场的年轻人对科学有兴趣,杨教授建议阅读 James Watson 撰写的《生物学的世纪:双螺旋》(Double Helix),以从中吸取更多有关生物科学的资讯,因为他认为21世纪会是生物学的世纪。

学生提问科幻电影中的时光机器(Time Machine)是否经已存在、未来是否可能被制造出来?杨教授的答案是:不可能,那只是属于幻想性的物体,不会被发明出来。杨教授勉励有兴趣念物理的学生不要只专注本身的学科,反之应该扩大知识涉猎层面,因为目前许多领域都是跨学科的,多看书可开拓本身的视野。他年轻时曾读过《龙文鞭影》(一本清朝的书,类似《三字经》),让他学会待人处事的道理。

当记者询问在美国做研究是否受到种族歧视,杨教授答道自己在美国当研究生时,同学之间流传一个笑话,即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有杨振宁。这是因为当时他虽理论基础超强,却很想提升实践的能力,想写一份实验论文,所以就到美国一间实验室做实验。但过了20个月,许多实验都失败了,他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擅长做实验。于是同学们都笑他的手不行。虽然如此,但是同学们仍然很佩服他,因为他的理论掌握得非常好,所以同学们的取笑没有给他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与自卑感。在美国,确实有许多聪明的人,他们都拥有一定的特征,就是很自大,看不起能力差者。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有会做与不会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什么做得好,什么做不好。

杨教授也指出,虽然大马不是科技大国,也不像美国发展科技的历史悠久,但是如果不是要做最尖端的科学研究,大马的年轻科学家在大马从事应用科学的发展,取得的成功率会比到美国发展来得高。槟城的年轻科学家更具优势,因为槟城是一个岛屿,文化传统独特,条件会更好。至于大马作为非科技大国,其科学发展有何方向可循,杨教授如此答道,大国因为能力大,所以可以从所有方向一同发展,虽然科学发展对小国而言会有些困难,不过这并非绝对的,要选择对自己有利条件的领域发展,可以朝着专门性或窄度的方向去发展,量力而为,正如欧洲小国瑞士与瑞典,人口不比大马多,却因为某些尖端科技的发明而在全球的科学发展领域占有一席之位。马来西亚是个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任何有才华的大马人都应留在大马,这样才有发展的空间。过去4、5百年,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分别在于西方文化产生现代科技,对人类的生产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都是大家看得清楚的地方。东方文化强调人本主义,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两者的发展方向分别很大。虽然世界的科技越来越进步,但是不可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未来,东方的强项就是人际便得更重要,把握好人际关系的管理,就是掌握了未来的趋势。虽然世界缩小了,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被缩小了,但是马来西亚的多元民族、社会与文化却因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会有很好的前途。近代科技在现代社会扮演重要角色,但将来资源缺少,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科技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杨教授最后以一个“圆”的标志来结束讲座。提到1962年与志同道合的好友李政道博士因故分道扬镳,这是杨教授一生最大的遗憾。杨教授最后以一个“圆”的标志来结束讲座,他说这个圆代表起点也是终点。他认为自己有成为中西方桥梁的责任,因此决定回到北京,这个决定让他感觉到就像回到了起点,而这个起点对他来说是短暂的。

杨振宁教授简介

先后毕业自西南联大与清华大学,后负笈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于1957年与李政道博士以“宇称不守恒定律”(Symmetry Invariance Equation)荣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教授曾获美国费米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富兰克林奖、德国鲍尔奖等。他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等。杨教授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与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清华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