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童获数学最高荣誉奖看大马“神童”

从神童获数学最高荣誉奖
看大马“神童”

林忠强博士


 

华裔数学家陶哲轩   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于2006年8月22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掀开序幕。当天也宣布国际上最高的数学奖──菲尔兹奖(Fields Medal) 得主。共有四名年轻数学家获得此殊荣,其中一位是31岁的澳大利亚籍华裔数学家陶哲轩(Terence Tao)。另三位得奖者分别是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俄裔数学家安得烈·奥昆科夫(Andrei Okounkov),法国籍德裔数学家文德林·维尔纳(Wendelin Werner)。70年来,陶哲轩是第二位华裔获得这一荣誉奖,另一位是华裔美籍数学家丘成桐(1983年获此奖,当时34岁)。

  华裔数学家陶哲轩荣获菲尔兹奖,一鸣惊人,成为学术界佳话。

菲尔兹奖

西班牙国王颁发奖章于陶哲轩  菲尔兹奖由数学界的国际权威学术团体──国际数学联盟主持,从世界一流青年数学家中评定、遴选出来的。该奖每四年颁发一次,每一次的获奖者不得超过四名,获奖的机率比诺贝尔奖还要低。菲尔兹奖最大的特点是奖励40岁以下(颁发当年一月一日前)的年轻数学家,并对未来数学发展能有重大贡献的人。从1936年首度颁奖以来,包括本届4位得主在内仅有48人获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的授奖仪式,都在每隔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隆重颁发,由执委会主席宣布获奖名单,并由主办国的重要人物,通常邀请所在国科学院院长,甚至国王、总统或评委会主席或著名数学家授予奖章和奖金。2006年的奖章是由西班牙国王颁发。此外,颁奖仪式也聘请权威数学家逐一简要评介得奖人的主要数学成就。

24岁升任大学正教授

  陶哲轩1975年7月17日出生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很小就表现出极强的数学天赋,11岁至13岁,陶哲轩三次成为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最年轻的参赛者,依次赢得铜牌、银牌和金牌。他未达13岁即赢得金牌的记录至今还没有人打破。1991年12月(16岁)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福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 取得一等荣誉学士学位,1992年8月(17岁)获得福林德斯大学(FlindersUniversity) 硕士学位,其后获 Fulbright Postgraduate Award 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6月(21岁)获得博士学位后受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24岁开始升任正教授至今。他于2000年获塞勒姆奖(Salem Prize),2002年获博哲纪念奖(Bocher Memorial Prize),2003年获克雷研究奖(Clay Research Award),2004年获利瓦伊·科南特奖(Levi L. Conant Award),2005年获澳大利亚数学协会奖牌(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Medal)。

曾是神童的陶哲轩

  陶哲轩的父亲陶象国(儿科医生)及母亲葛瑞丝(曾任数学老师)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72年移居澳大利亚,育有三个儿子:陶哲轩,陶哲渊(29岁,音乐专业学位,应用数学博士)和陶哲仁(27岁,计算机和经济专业学位)。陶哲轩从小就展现了惊人的数学天分,以下列举一些事迹:

2岁: 用积木教导来家做客的孩子们算术和字母。
3岁: 开始阅读,书写。
3岁半: 开始读小学,与同班同学相差2岁,老师看管不来,只好离校转读幼儿园。在幼儿园18个月,课余时在母亲引导下完成小学数学课程。
5岁: 正式进入小学(Bellevue Heights Primary School) 就读(5岁是入学年龄)。校长同意他在不同年级交叉听课(如数学就到五年级听课)。
6岁半: 在三、四、六、七年级交叉听课。在家里继续自学数学与电脑课。
7岁半: 在校长的安排下开始到附近中学(Blackwood High School) 听高年级数学课。其余时间留在小学。半年后,在中五班听数学课,在中四班听物理课,在中二班听英文课。
8岁: 发表第一篇有关电脑程序的文章,刊登于南澳数学协会数学期刊。
8岁半: 在中小学校长推荐下,陶哲轩正式转到中学上课。在中学里,在校长的安排下也到高年级交叉听课。
9岁: 开始自学大学一年级数学与物理,同时得到福林德斯大学(Flinders) 数学教授的指导。
10岁: 三份一时间在福林德斯大学(Flinders) 修数学课与物理课,其余时间回到中学听其他课。
11岁: 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铜牌奖。
12岁: 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银牌奖。参加澳大利亚数学竞赛高级中学组,获满分。
13岁: 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金牌奖。他未满13岁赢得金牌的记录至今还没有人打破。
16岁: 福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 毕业,获一等荣誉学位(数学)。
17岁: 获福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 硕士学位。
21岁: 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数学)。
24岁: 升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正教授。
25岁: 荣获塞勒姆奖(Salem Prize)。
27岁: 荣获博哲纪念奖(Bocher Memorial Prize)。
28岁: 荣获克雷研究奖(Clay Research Award)。
29岁: 荣获利瓦伊·科南特奖(Levi L. Conant Award)。
30岁: 荣获澳大利亚数学协会奖牌(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Medal)。
31岁: 荣获数学最高荣誉奖──菲尔兹奖(Fields Medal)。

  此外,陶哲轩的父母也参加南澳高智商孩童协会(South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该协会周末时有聚集父母、老师和高智商孩童在一起,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空间。陶哲轩除了拥有超常的天赋,身心得到父母细心照顾、学习环境和进度得到校长和老师的特别安排、又获准在当地受大学教育,这些都是使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大马的神童

  马来西亚这几年也发掘好几位神童。当我在马来亚大学任教时,曾亲自指导过张世明、罗章雄和罗彦礼一段时间,所以对他们的学习过程略有所知。张世明13岁(1989年)通过考试进入美国加洲理工大学(CALTECH) 攻读物理系,16岁(1992年)大学毕业,21岁(1997年)获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CORNELL) 博士学位(物理)。2001年因键康问题回国修养,不幸于2007年1月6日病逝,终年31岁,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罗章雄13岁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16岁大学毕业,获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士学位。目前在新加坡工作。

  罗彦礼14岁(1995年)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大学一年级,次年(15岁)获得奖学金转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物理,18岁大学毕业(一等荣誉学位),23岁(2004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大学研究工作。

罗彦礼的学习过程

1981年1月11日出身于马来西亚。

7岁(1988年1月4日): 就读雪州八打灵再也的 Kelana Jaya 国民小学一年级。
9岁(1990年2月23日): 学校无法满足学习要求,申请退学,在家里自学。
9岁+(1990年12月4日): 进入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初中一。
13岁+(1994年): 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高中毕业(4年完成6年课程);
考获独中统考文凭8A 1B(其中华文科A1);
荣获1994年度全国数学竞赛个人第四名,团体冠军;
荣获1994年度雪隆中学华罗庚杯数学竞赛个人亚军,团体冠军;
荣获1994年度澳大利亚数学竞赛高级组特优奖。
14岁(1995年): PRIME 学院修读英国A水平课程,以6个月时间修完二年课程,考获4科特优1科优等。
14岁(1995年7月): 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一年级(物理);第一年成绩11科全部A+;获特优成绩院长奖状。
15岁(1996年10月): 荣获英国最高专员署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
18岁(1999年): 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获一等荣誉学位。
19岁(2000年): 获英国剑桥大学一等硕士学位。
23岁(2004年): 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物理)。
24岁(2005年至今): 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博士后研究员。

  罗彦礼对数理科有特别的天分,理解力非常强,不仅如此,他对其他科目也学习得非常好,可以说是全能。他小学二年多在国小上课,父母受英文教育,不懂华文,而罗彦礼却能在中华独中以四年时间考获高中统考华文科A1(当时只有13岁),令读了12年华文的独中生大叹不如!他拥有的超常智力,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罗彦礼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罗平年是名绘测师,母亲张秀莲是家庭主妇,彦礼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彦礼父亲罗平年去年因脑溢血而逝世,留下母子二人。彦礼的成功来自于其父母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从来不给孩子压力,也从不炫耀孩子的才华和天赋。他们时时关怀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途径,细心安排学习的道路和环境,让彦礼不会感受到压力,健康成长,智力才得以发挥。

  神童都有一个共同点,智力凌驾同龄者三至五年,因此,他们在上小学时,都觉得没有兴趣和挑战,学校又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罗彦礼就是在上三年级时,拒绝回校上课而停学。而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却不同,他在上小学时,学校校长同意他在不同年级交叉听课,6岁半时,他可以在三、四、六、七年级交叉听课。我国政府小学和中学至今还是不准这种做法。如要栽培神童,我认为交叉听课的做法是有必要的。前些时候,就有报导我国天才数学儿童阿迪布特拉面对讨厌上课和经常逃学的现象。

  罗彦礼幸好可以到独中“跳班”,否则他可能就停留在“原地踏步”,而埋没了他的超常智能。可是,美中不足,由于他是跳班生,失去参加政府考试的机会,而断了他进入国内政府大学之门。国内大学进不去,只好到国外去上大学!那时彦礼才14岁,小小年纪就要离开父母到国外独自生活,面对比他大6岁的同班学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却能通过“交叉听课”并且进入当地的大学就读,并有父母在身边照顾和鼓励。陶哲轩是18岁才离开父母只身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我国如要栽培神童,必须要有伸缩性的教育体制(如允许交叉听课),政府大学也要开放门户让他们能够留在本国接受大学教育;其中一项就是接受统考文凭作为大学的入学资格之一。这样就可以避免太小送去国外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澳大利亚能够成功栽培神童陶哲轩荣获数学最高荣誉奖,我想马来西亚也是有条件的,问题是我们什么时候才会有伸缩性的教育制度?

(林忠强毕业自南大第7届数学系,后获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林博士曾任马来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南洋报业控股总经理、学邦理工学院院长。他也曾出任马来西亚数学协会会长、东南亚数学协会会长等职,现任大马华社研究中心主席与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执行董事。)

参考资料:

1. Vitae and Bibliography for Terence Tao。
2. Tao, B.(1985). Reflections on Terry's education. 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Purdue University, April.
3. Gross, M.(1986). Radical acceleration in Australia: Terence Tao.
4. Charisse Ede(2006). Australian wins high estmaths prize, Article from: AAP.
5. http://www.ucla.edu/spotlight/archive/html_2000_2001/fac0900_t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