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谊对马来西亚国民大学的贡献
贵谊对马来西亚国民大学的贡献
陈祖明博士
(本文为4月9日于隆雪中华大会堂主办的《杨贵谊回忆录》评述暨推介礼讲评原稿。)
杨贵谊先生应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KM)的马来世界与文明研究院(Institut Alam & Tamadun Melayu = ATMA)的邀请、出任 “特约作家”而撰写的Memoir Yang Quee Yee: Penyusun Kamus Anak Penoreh《杨贵谊回忆录 ── 胶童与词典》已于2005年11月出版,并于当年11月18-19日在 Putrajaya 的 Hotel Marriot 举行推介礼,由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文物部长 Datok Seri Utama Dr Rais Yatim 主持。现在,它的华文版也正式问世了。本人是第一个过目他的手稿的人;也是本人推荐他作为 ATMA 的特约作家。 不过,本人现在不是要谈这本书的内容,而是要介绍随着 ATMA 的 portal www.malaycivlization.com 中设立的“杨贵谊藏书库”(Pangkalan Data Yang Quee Yee),以及他对增强和提高马来语言、文化和文学研究方面将来所能带来的贡献。
进入正题之前,本人想先谈谈杨贵谊先生作为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文化“大使”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绩与贡献。这一切都起源于他对马来语文的热爱。他同时也认真收集各种马来文书籍与出版物,其锲而不舍地编纂马来语词典。对此,本人要在这里向他致敬。他不仅无师自通地学好马来语,而且还教导别人学习马来语,这点足以令人敬佩。由于对马来语文的热爱,他于1956年就读南洋大学时,虽然修读的是政治经济系,却积极参与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前、随马来民族意识兴起而争取马来语文主权及其推广工作。他鼓励同学们关注马来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他在当年南大学生会主办的夜学班里,负起教导马来语文的义务工作。当时他也用杨夷为笔名,把马来文作品翻译成华文,在报刊上发表。
由于通晓马来语,杨贵谊先生仅在南大就读两个月,就被推选为南大学生代表,出席1956年5月26-28日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学生会议。同年9月16-21日又被推选为南大学生特别观察员的身分,出席在新加坡和新山两地举行的第三届马来语文大会。这无疑是掀开了马来语文发展史的新篇章;因为这是首次有华人参与促进马来语文发展的大型活动。后来,他还时常在类似的马来语文会议中提呈各种报告书或论文。南大毕业后,他出任南洋商报记者。1960年,他和朋友们创办了一份纯马来文杂志 Budaya 《文化》。1961年,为了提升自己的马来文基础,他毅然辞掉记者职位,去印尼雅加达深造,同时兼任南洋商报驻雅加达通讯员。1962年,他学成回新加坡,受聘担任南大现语系马来文讲师,直到1964年不受聘为止。这些是他在回忆录中所写的一部分生活历程。其中最吸引本人的,是他对编纂马来文单语、马华双语和马华英三语词典,以及翻译和撰写文章,提升和促进华马多元文化交流所作的50多年努力。至今,他已撰写了数十篇有关华人与马来语言、文化及文学发展的论文和工作报告书。
由于他一直非常积极地参与及推动马来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活动,在上世纪80年代,他受委出任国家语文局 (DBP) 各民族文学咨询委员会委员。1999年,这个委员会扩大为各民族作家理事会,他又以个人的身份出任理事至今。此外,他也受邀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大学马来语客座教授。这一切的贡献,令他实在应该被称为“马来语之星或文化大使”(bintang /duta budaya Melayu)。
杨贵谊先生最初吸引本人注意的,不是他的词典,而是他的藏书。因为本人使用的第一本马来语词典是世界书局1963年出版的鲁白野先生编的 《实用马华英大辞典》。在1995年,本人去贵谊先生的家之前,本以为本人家的马来语藏书已经够多了。可是,看过了他家里从前厅排到厨房,从屋子左边排到右边的藏书,本人拍拍额头只得认输。因为他的藏书比本人的藏书多了整10倍。而且,本人没有土生华人(peranakan baba) 所译写的那套书,它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作品。本人也没有马来文版本的连环图书 (komik),更没拥有用纯汉字编写的一系列马来语词典,包括第一部马来语词典《满剌加 Malaka 国译语》。对此,他在1995年6月19-21日在马来西亚国民大学的 Perpustakaan Tun Seri Lanang 举行的“东南亚研究及专门收藏问题国际研讨会”上已公开披露了一些。
总而言之,杨贵谊先生的马来文藏书的确非常丰富而特别,其中有许多是属“独一而稀有”的资料,在别地方再也找不到了。这包括连环图书系列和华文书写的马来语词典。然而,直到现在,杨先生还是不肯让他的藏书离开家门。不过,使我们感到兴奋的是他也认真的考虑到那些资料对提高和增强马来语文研究的重要性有帮助,而那也是我们 ATMA 的主要使命。 因此,最近杨先生竟准许我们把他珍贵藏书的一大部分,扫描上网。我们也因此在 ATMA 网站中特别设立杨贵谊藏书库,让全世界研究马来语的人有机会享用那些珍贵的藏书,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或许正如新海峡时报记者 Suzieanna Uda Nagu 在2006年10月29日在 Sunday Times ─ Learning Curve 版发表的一篇报导文章中所形容的“马来语文捍卫者 -杨贵谊为藏书找一个家”。
将来杨贵谊先生藏书库全面整理好上网时,全世界马来文爱好者和专家学者们,无论处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 (internet) 查阅书库中的书籍和资料,对有关课题进行研究。这也大大充实和加强了 ATMA 的网站的力量,对 ATMA 和 UKM 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是个非常珍贵的贡献。
随着世界资讯日益走向数码化,原本就希望藏书能够让更多人得益的杨贵谊先生也很了解资讯数码化所能带来的好处,他毅然决然地准许 ATMA 把他最珍贵的部分藏书和资料扫描上网,并且牺牲外国机构打算给他的酬劳和补偿,不收我们分文,这完全是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国家的珍贵资料流落到他乡。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在此,本人代表 ATMA 和 UKM 再次对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激!
杨贵谊先生与 UKM 的关系并不是由2002年他受邀担任“特约作家”的时候才开始的,而是在1971年 UKM 成立之前就开始关注。早在60至70年代,马来人热烈讨论是否应该设立 UKM 的时候,热爱和关心马来语文的他,就已把当年马来文报《每日新闻》(Berita Harian) 和《马来前锋报》(Utusan Melayu) 所刊登的有关报导资料和评论文章全部剪贴并加以收存起来。可见他是多么关心 UKM 的啊!2006年8月4日马国大前校长 Prof Datuk Dr Mohd Salleh Mohd Yasin 率领一个5人代表团到杨贵谊先生的家访问时,杨先生就向他展示了那些剪报。过后,杨先生也将这部分资料加以扫描,赠送 UKM。现在,大家可以在 ATMA 的网页 www.atma.ukm.my 上看到这些剪报资料。它也更充实了 UKM 的建校历史,是非常珍贵的。关于 Prof Datuk Dr Mohd Salleh Mohd Yasin 对杨贵谊的访问,去年8月和9月份的 UKM 校讯 Senada《同声》中已有特别报导。这之前,杨贵谊先生也曾帮助 ATMA 向李氏基金筹款赞助举行“华裔学者与马来学专题研讨会” = Colloquium of Chinese Scholarship on the Malay World。现在,他又答应我们把他的部分珍贵藏书扫描上网,大大丰富了 ATMA 的网页的内容和力量,更让全世界的马来语文研究者得益。因此,杨贵谊先生对 ATMA 及马来研究学的贡献将是永恒的。
在马来语词典的编纂方面,杨先生是个“传奇人物”(Legendary figure)。因为到现在为此,我们还找不到第一个能在50年内编出十多本马来语字典的人。因此,在提高马来学术专门知识方面,称他为“明星或大使”实不为过。他的藏书,更代表着他对马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的崇高精神。他的收藏书籍,原本就是为了做研究,而他一向也很乐意与马来研究及爱好者分享,这种研究精神使我们感到兴奋和感激的。因此,我们希望全世界有更多研究者继承他的研究精神,多多使用他的资料,作出更多、更深、更广、更好的研究成果,对马来世界与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Long live Malaysia!
(作者是国民大学博士,现任国民大学马来世界与文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曾出版主编4本著作,4部翻译作品,包括《Raja Aisyah Sulaimna:马来先驱女作家》、《马来手稿研究》、《华文著作中的马来世界:一个比较性的探讨》、《大陆,海岸和海洋:东亚地方主义的灵活性》、《土生华人的马来民谣:马来世界的璀璨文化珍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