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普及科学系列讲座报导

陈嘉庚普及科学系列讲座报导

报导:叶金辉


 

主办单位:陈嘉庚国际学会,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
日  期:2007年4月20日
地  点:马六甲培风中学(礼堂)
本会代表:丹斯里拿督林源德(主席),陈培和(董事)

左起:郭龙泉教授,吴桐毅教授与刘斐文博士接受校方代表赠送花篮。   培风中学赖兴祥校长在致词中表示欢迎并感谢两个主办单位,为该校师生带来别具生面的讲座。本会主席丹斯里拿督林源德致词时指出,21世纪将是生物科技与资讯工艺的时代,如何运用这两大领域与知识改造人类的社会与生活,正是时下全球各国所热烈讨论与关注的焦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通讯工具,资讯工艺在未来如何与商品结合?资讯工艺会以怎样的形式运作?今天我们很容幸地邀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设计技术中心主任吴桐毅教授与新加坡国家科学奖得主郭龙泉教授。我相信今天的两位主讲人将一一为我们解剖揭晓。

●第一场
主讲人:吴桐毅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设计技术中心主任)
讲 题:从“想当然尔”到科学实验:如何高效率地研发新科技与产品
主持人:刘斐文博士(陈嘉庚国际学会理事)

讲题简介
  在环球化的环境中,产品质量是决定一个企业生存与成功与否的要素。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已不再单纯是科技运用的问题;要开发出成功的产品,不仅技术必须到位,而且也要能够掌握关键设计因子、优化产品在各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现实环境中的表现,实实在在的达到所谓价廉物美与方便耐用的效果。要做到这点并不简单,这里仅就其中一些来自应用统计的窍门,说明几个高效率的产品改良方法,希望能开拓大家在这方面的思维。

●第二场
主讲人:郭龙泉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兼新加坡物理学会副会长)
讲 题:未来电脑:量子计算
主持人:刘斐文博士(陈嘉庚国际学会理事)

讲题简介
  自从1994年贝尔实验室(Bell Lab)的应用数学家 Peter Shor 发表了快速整数因子分解方法之后,量子计算的潜在应用实力迅速取得了广泛的注意。量子计算的实现,不是为了取代传统的计算机。量子计算凭着量子平行与量子纠缠,有可能完成一些传统计算机无法完成的计算。其实,量子信息学的研究目前才初步开始,如何对这些纠缠态加以分类与量化,也许是这个领域目前最大的挑战。


主办单位:陈嘉庚国际学会,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
日  期:2007年4月23日
地  点:吉隆坡中华独中(礼堂)
本会代表:丹斯里拿督林源德(主席),林忠强博士(执行董事)
     吴海凉(董事),叶金辉(助理执行秘书)

  中华独中方成校长致词表示,此项讲座对该校而言是一种荣誉,对学生是一种鼓励,相信中华师生都会趁此机会多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若他日踏上学术研究道路,则是今日讲座的意义所在。

  本会主席丹斯里拿督林源德致词时指出,“陈嘉庚普及科学讲座”在2005年推出后,已先后在全马数间独中那就是槟城钟灵、槟华女中、怡保深斋、新山宽柔举行了数场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台湾清华大学的教授专家主讲的专题。去年7月17日,陈嘉庚国际学会、南大基金会与英迪基金会也请来了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北京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博士在槟城钟灵中学举行一场特别的讲座,获得该校师生热烈反应。从过去2年独中师生对两会主办的讲座的这些良好反应看,这项活动具备了实质的意义。

●第一场
主讲人:赖戴兴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副学术教务长)
讲 题:混沌和秩序
主持人:丘才新博士(陈嘉庚国际学会副主席)

赖戴兴教授讲题简介
  科学的方法是通过观察与分类,从中整理出其中的规律,再做推论与预测。我用动力系统解说物理中的混沌(Chaos)与秩序。我们如何定义动力系统呢?这个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的系统又有不同的变量用来形容与解释自然现象的改变原因。

  为何搞物理的人对线性系统比较偏爱?因为我们可以它的每一小部分去分解。至于非线性系统(non-linearity rules),也就是混沌,则完全不一样了。例如全球气候暖化和人的心脏跳动,是不一致的系统,美国新偶像 William Hung 现象也无法用理性现象解释,厘不出头绪。线性系统对起始条件非常敏感,会影响其规律,两者成因果正比。如果无法掌握起始条件,就永远不会知道其规律如何?人类是否有思想规律?哲学家也许会说思想没有规律性。这个问题应往另一个角度看,我相信世间万物都是有序的,只是表面上看不出来。物理学只有2、3百年的历史,我们永远要探求自然的规律性,从中创立理论与方程式,再与现实现象相比,验证是否相符合。

●第二场
主讲人:李元昆副教授(新加坡品管局生化科技组主席)
讲 题:微生物:我们的新抗病联盟
主持人:丘才新博士(陈嘉庚国际学会副主席)

李元昆教授讲题简介
  每个人体内都有重约1至2公斤的微生物,我们是他们的主人吗?又,为何人类离开森林迁居草原?美国科学家最近将一种叫 Toxoplasma gondi-a 的寄生虫放在老鼠身上,结果那只老鼠变得不怕猫,这是因为寄生虫放在老鼠条件反射的神经上产生作用。大部分人都感染过这种寄生虫,尤其是南美洲国家。这个问题带出的讯息是:微生物寄生在人体上会发挥作用。微生物主要来源是母亲,母亲分娩前,产道产生大量细菌抗体例如肠胃道细菌,让它黏在婴儿身上,以便保护婴儿免疫和适应这个环境。所以,剖腹生产的孩子一般上会面对两个问题,亦即呼吸道问题和肠胃道问题(腹泻)。可见,微生物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人类对微生物的观察始于病菌,于是出现微生物观念。中国唐宋两代的人均寿命是25岁,后来传统医学将平均人寿推高到40岁,现在则是80岁。这全归功于对传染病与微生物的认识。新加坡每4个儿童当中有1人患有哮喘病,为什么呢?当我进一步研究时发现,这并非起因于环境污染。芬兰有30%的儿童有哮喘病,而芬兰对面的一个叫爱斯托丽亚的地方的人民则几乎没有哮喘病。除此,家里若有兄弟姐妹住在农场或玩过泥沙,他们就很少患有哮喘,原因在于抗体反应,细胞免疫提高。因此,成长过程中接触微生物是有好处的。当然,这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故意去接触微生物,而是必须选择性地接触良性细菌,例如乳酸菌,以便增强体内的免疫力。然而,叫患气喘病的孩子吃乳酸菌是否又有效呢?根据芬兰研究员的试验显示,乳酸菌刺激免疫反应,孩子们吃了更趋健康。我们进食后,起始是先由肠胃菌享受,剩下的才由我们吸收。90%以上的癌症病患者动手术后吃致癌物质会导致癌症复发,如果吃乳酸菌则可使蛋白质不变成致癌物质,能使一半病患者不旧病复发。所以,癌症是多因素(包括基因)疾病。因此,我们需要照顾我们的同僚与夥伴--微生物。


主办单位:陈嘉庚国际学会,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
日 期:2007年4月27日
地 点:新山宽柔中学(礼堂)
主讲人:黄克孙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荣休教授)
讲 题:科学与文明
主持人:丘才新博士(陈嘉庚国际学会副秘书长)

黄克孙教授讲题简介
  科学与文明在世界各地自古就有很密切的关系。黄教授特别追述近代物理学兴起的背景,以及它在历史、社会、文化上所起的作用。从历史的观点看,我们可以体会到为什么近代科学起源于西方,而不是在发明所有文明基本必需品的中国。我们也可展望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文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