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和对马来亚华人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和对马来亚华人的影响

李业霖


 

什么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爆发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的一次民主革命,推翻满清专制王朝的革命。

因以干支计算为辛亥年,所以叫做辛亥革命。

讲辛亥革命的历史,它的上限始于何年?它的下限又止于何时?这是应该关注的问题。一些资料汇编、专书以及各种历史辞典,各有不同表述。

从狭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开始到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南京临时政府结束;袁世凯接代孙中山在北京任临时大总统,把临时政府也搬迁到北京去,造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为止。

但如果我们要把这个伟大的革命运动,全部过程讲出来,并引出总结和教训,就把上限放在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为起点;把下限延长到袁世凯派人暗杀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宋教仁,孙中山愤而武装反袁,史称“二次革命”。1913年9月3日袁世凯的军队攻陷南京,并下令通缉孙中山和黄兴。孙逃往日本,黄远走美国。辛亥革命的成果,完全被袁世凯篡夺去了。这是个惨重的历史教训,读史者岂可不追究这段历史的结局呢?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1840-1842)之后,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采取炮舰政策,不断武装入侵,中国从一个封建国家,逐渐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三千年来的一个大变局。

日本在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之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瓜分危机,迫在眉睫。

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八国联军又武装进攻中国,占领北京城,进一步攫取更多的特权,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

当时的清政府,日益腐败,不思改革,鬻官卖爵,民不聊生。一切爱国行动,都受到镇压。中国有识之士认为,为挽回民族危机,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和富强,必须要推翻满清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必须唤醒和组织人民起来革命,中国才能获救。于是一场伟大、壮烈的革命运动,便在神洲大陆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他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1894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成立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它的宗旨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孙中山的革命手段,不认同改良主义,主张武装斗争。翌年10月,他在广州发动起义,但没有成功。他的同志陆皓东被捕就义。陆皓东是为中国民主革命牺牲的第一人。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国内其他反清组织,包括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和会党等,在东京成立全国性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平权”的革命纲领,打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旗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同盟会成立后,同年10月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宣传民主革命的主张,批驳改良派的反革命谬论,在理论上压倒对手。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上,把同盟会的政纲,演绎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这三民主义就是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的政治思想是他从革命实践中培养起来的,重视针对着或配合着一定的革命实际任务,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目的。

孙中山在欧美、南洋各地甚至南非,都先后设立同盟会分会,积极推动各项革命活动。孙中山在中国南方和西南方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前仆后继,艰苦卓绝,可歌可泣,但都以一一宣告失败。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革命党人在槟城会议,决定在广州起义,集中力量,围攻广州两广总督署,史称“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壮烈牺牲,孙中山曾感叹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他又乐观地说:“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见孙中山《黄花冈烈士事略序》)经过黄花冈之役之后,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合国,已成为全国人心的大趋向,共同要努力达到的大目标。

1911年10月10日,在革命党人领导下,武昌新军发动起义。这次起义,获得胜利,全国连锁反应,各省纷纷宣告独立,脱离清廷统治。革命风暴在两个月内席卷全国,满清帝国大厦哗啦哗啦地崩塌了。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21日,宣统皇帝溥仪被迫逊位,中国的最后一个皇朝覆灭了。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他一举推翻了清王朝260年的封建统治,打破了满人筑造的“民族监牢”,废除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产生深远影响。

辛亥革命斗争的目标,无非是要拯救中国,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国和推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场革命是顺应世界潮流的流向和国内广大人民的生活需求而奋力推行的革命运动。

1911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获得参政院通过。该《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属于国民全体,按三权分立原则,以参政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立法院,使用其统治权;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信仰、出版、集会、结社等项自由,有请愿、选举和被选举权利……。”这个《约法》,具有西方民主共和国宪法的精神,尽管它没有成为现实,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是崭新的东西。这是辛亥革命的一束绚丽的鲜花。辛亥革命的成功,为1919年五四运动,创造了政治和社会条件。

辛亥革命有其荏弱的一面,革命党人在经济上贫乏,在政治上软弱,军事上力量不足,党内意见分歧,它没有力量推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耸立在中国的两座大山。辛亥革命的成果竟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所篡夺去了。孙中山临终前,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他旨在劝勉党人要继续努力,以完成他的遗愿。

马来亚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辛亥革命的成功,海外华侨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马来亚(含新加坡)对辛亥革命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也是巨大的。在马来亚华人史上,出现过三次政治高潮。第一,是1911年辛亥革命反清救国的政治热潮;第二,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救亡的澎湃浪潮;第三,是1957年华人参加马来亚独立运动所掀起的波澜壮阔的政治高潮。这三个政治高潮在马来亚华人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和影响,是三页熠熠生光的历史篇章。

近日来,为配合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本国各大华文报章用很多篇幅刊载有关当年马来亚华人参加辛亥革命活动的文章,图文并茂,很令人感动,很富有历史意义。

马来亚华人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概括起来,有下面四项:

一、在经济上慷慨支持革命。有些热心华侨如槟城的吴世荣为帮助孙中山搞革命,踊跃捐献,搞到倾家荡产。孙中山说;“其慷慨助饷,多为华侨。”

二、大力支持孙中山在海外设立的革命组织。在马新两地设立了中和堂和同盟会的许多支部和分会,吸引了上千华侨参加革命活动。

三、回国参加武装起义。1907年新加坡华侨许雪秋回国参加潮州黄冈起义,并当起义军的指挥。回国参加黄花冈起义的华侨更多了,在此役中有8位马来亚华侨青年壮士,壮烈牺牲。

四、马新华侨先后创办了八家鼓吹反清报纸,为民主革命制造舆论,宣传革命的道理,传播民族主义思想和团结观念,影响很大。他们印刷革命书刊如邹容的《革命军》赠送给有关团体。甚至带回国派送,以推广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对马来亚华社的影响

辛亥革命为的是拯救中国濒于被瓜分豆剖的危机,它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秋的产物。这场革命的产生在中国,它的孕育、成熟也在中国。从1905年至1911年,同盟会在马新活动,对马新华社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概括地说,有下列四个方面。

提高民族主义思想

同盟会成立后,就表现出蓬勃的革命朝气,它在马来亚侨社大力宣传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余一在《民族主义论》一文中说:“今日者,民族主义发达之时代也,而中国当其冲,故今日而不再以民族主义提倡于吾中国,则吾中国乃真亡也。”接着作者举出欧洲一些推行民族主义思想的国家,它们“一战而霸”,“名震天下”。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族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意识,深植于侨社一些有识之士的脑海里。在民族主义思想的激励下,许多热心的华侨,慷慨解囊,把金钱捐献给革命事业;不少热血青年,毅然决然回国参加武装斗争,不惜从容就义或壮烈牺牲,用鲜血与生命谱写辛亥革命史可歌可泣的一章。民族主义思想宛如一条红线一直维系着神州大陆与海外华侨的心。

打破畛域之见

马来亚华人社会的结构,有其独特性,就是存在着五种主要方言群体,风俗习尚不尽相同,造成疏离隔阂现象,难以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1906年孙中山抵达吉隆坡,在主持同盟会分会开幕礼时指出:侨社内部不团结,闹分裂,最终整个侨社受到损失。他呼吁在一个共同目标下,来自不同方言群体的人们,要多接触,多互相了解,加强合作,铲除帮派的藩篱,促进侨社团结。同盟会吉隆坡分会的第一批会员,计有广东籍27人,福建籍3人,潮州籍1人,共有31名会员。他们虽然籍贯不同,方言有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政治理想和目标,他们成为同志,互相信任,打成一片。可见同盟会,中和堂和阅书报社等组织的运作,可促进侨社各方言群体人们的团结合作,打破畛域之见,有助于发挥团队精神,而且培养并提高了民族意识。

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马新的华侨革命志士,非常重视舆论的影响力,他们前后创办了八家报纸,广作革命思想的宣传,以争取群众的支持。新加坡的《图南日报》、《中兴日报》,槟榔屿的《光华日报》都是同盟会在海外开辟的没有硝烟的战场,是舆论的阵地。同盟会的理论家如胡汉民、汪精卫、居正、尤列等都写过不少精辟文章,抨击清王朝的专制,批驳保皇党挺清立宪的荒谬,主张建立民主共合国。20世纪第10年代至第20年代,同盟会在马新各大小市镇开设了近一百家阅书报社,著名的如新加坡同德书报社、槟榔屿的槟城书报社和吉隆坡的介文书报社等等。书报社的设立宗旨,是鼓励广大侨众学习文化,使他们吸收现代知识和培养爱国意识。“兴教救国”是同盟会的主要任务之一,不少富裕的同盟会会员,热心兴教办学,设立新式学校,作育英才。陆佑是20世纪初全马首富,他是康有为的好友,是亲革命派《星洲晨报》的赞助人,孙中山颁发他二等嘉禾奖。陆佑就是吉隆坡尊孔学校的创办人。华侨革命志士们也开设夜校,供成年人学习文化,这些夜校也是培养干部的温床。此外,他们还组织剧团和演讲会,推动知识文化和文娱活动的发展。

端正民风 改革陋习

同盟会也从事社会改革工作,端正民风,废除陋习。他们破除迷信,反对鸦片买卖,主张废除猪仔贸易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国库拮据,新加坡粤籍妇女组队沿户筹募捐款,以支持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和广东革命政府。他们主张男女平等,提倡自由恋爱、文明结婚。这些都是新人新事,值得注意。华侨女子抛头露面,出来做事,在当时是个创举。

孙中山踏足马来半岛和新加坡是1905年至1911年的年代。他做了很多有益于马新侨社的事,给我们的先辈许多教诲和精神教育,给侨社带来政治思想启蒙的光芒,我们应该永远怀念他。

作者注:2011年10月10日,新纪元学院和槟城孙中山协会联合举办辛亥百年研讨会。本文是作者受邀发表的论文。为节省篇幅,文中注释从略。

(作者为南大历史系第四届毕业生,新马著名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