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局的历史资料看 书业在文化传播中的身影 讲座会

从书局的历史资料看
书业在文化传播中的身影 讲座会

主讲者:陈蒙志先生 报导:曾佩玲


 

联办单位: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
     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
日  期:2011年12月4日(星期日)
时  间:上午11时
地  点:隆雪中华大会堂二楼讲堂
主讲人 :陈蒙志先生
     (1959年毕业于南洋大学第一届物理系,现任上海书局董事。)
主持人 :张燦泉先生
     (本基金会副主席)


主持人张燦泉先生介绍主讲人。


主讲人陈蒙志先生。

讲座梗概

书业在许多人心里经常被归类到一般的商业行为,却不重视它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与作用。其实,在电影,电视,广播与互联网等新媒体尚未出现和普及之前,书报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书店曾经深入到新、马的大小城镇和穷乡僻壤,默默地为人们提供精神粮食。上海书局创立与成长的年代正逢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新马两地的反殖运动等社会变革的年代。书局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并见证了当年的历史。

1946年11月书局联同陈嘉庚、张楚琨、李铁民等创办了《南侨日报》由温平出任经理。1948年在温平的推动与胡愈之的说服下,书局决定出版“现代版教科书”。同年夏衍赴港负责组织编辑部,温平则辞去报社的职务,挑起教科书出版的全责,书局从此迈入大规模图书出版事业的范畴,在文化传播中负起更大的责任。若从较严格本土化的尺度去衡量“现代版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其对国家认同及其他民族文化介绍等方面仍有所欠缺。但相较于以往以中国国内需要而编写的课本则可说是在本土化上开拓了先河。

1958年以前,香港除了几本电影及休闲的杂志外,几乎没有华文出版业可言,1958年新、马宣布禁止大陆53家(包括三家香港)出版社全部出版物的输入,这一突变却促进了香港出版业的成长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华文出版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