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学对话

与科学对话

张永庆

 

华大学生物科技系的李蓬教授来学校演讲。她是清华大学特聘的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她的专长是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分子机制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制研究。她到学校来为同学们做基础性的演讲,说明肥胖与脂肪、糖尿病与血糖在生物学上的关系。她的演讲,是标准的学术报告,从破题、下定义进而论述,得出结论,语言精辟,内容扎实,如醍醐灌顶。

一、理二的同学出席聆听,过后发出八道问题。李蓬教授称赞了同学们的提问,认真地回答了问题,表现出科学家严谨的态度。

一场与科学家的对话,是同学们的科学启蒙课,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他们虽然是第一次听科学家的演讲,但是能安静地听,不吵闹,还能听得懂,使用科学性语言,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这些同学显然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值得赞扬。

持人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丘才良博士。他是南大校友,1959年毕业于怡保育才独中。这次的讲座是南大基金会(陈嘉庚普及科学系列讲座)为推行科学教育而举办的。南大毕业校友对华教有情,为华教的发展尽一己之力,值得钦佩。  
 
很希望他们以及社会上其他有心人引进有素养的学者专家前来演讲。我不能赋予过高的期望,希望藉由一场演讲就能激发同学朝科学研究之路迈进,造福人群。但是,我的确看到同学们因而对生物学有着想要去了解和探究的兴趣,过后还有同学到我办公室索取李蓬教授的联络电邮。显然,科学家的演讲确实能达到让科学教育普及化的作用。

想过去,学校有的是太多应酬性的演讲而缺乏真正有学术启发性的演说。有启发性的演讲,能开拓学生的宏观思维;应酬性的演讲,则纯粹浪费时间。

于我从这样的演讲中得到什么呢?我想借用丘教授的说法。丘教授认为科学教育讲座,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思路”。

么是思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思路就是不断问自己:你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问进入研究阶段的时候,其起点、过程和终点,都是围绕着“你要解决什么问题”而展开。同学们的发问,是因为有疑惑,疑惑与好奇心能激发学习意愿。一个充满学习欲望的人,会因为听了科学家的演讲而受到启发,走上科学研究之路。同学们的发问,与其说是对科学家的尊重,倒不如说是对科学研究的尊重,是对自己萌发的科学兴趣的尊重。一个带着问题的脑袋,才可能扣响科学的门扉,一步一步攀上科学之峰。

我不独尊理科,但教育者要重视理科训练的科学思维的独特性。一个人不一定要读理科,但一定要有科学的头脑,或是说想法要科学。科学想法包括了要有逻辑条理、有思考的立足点,它可以帮助我们的人生看清很多事物。有理性的头脑再加上感性的体会,那么生命将呈现两面的融合。而科学的终极目标或许是超越科学理性,追求最高层次的抽象理念,那是充满人道勇气和美丽的希望的境界,但愿学子有那样的抱负。

本文章曾刊载于星洲日报古城版 (07-08-2010),作者现任培风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