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林连玉讲座
2015年林连玉讲座
主讲人:程介明教授
讲 题:“怎样的大学,才对社会有贡献?”
主 办:林连玉基金
协 办:董总、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留华同学会、雪隆福建会馆、雪隆广西会馆、雪隆海南会馆、吉隆坡永春会馆
日 期:2015年11月29日(星期日)
时 间:上午10时
地 点:林连玉纪念馆(三楼)活动空间
世界处处在追求“一流的大学”,到底大学的成功关键在什么地方?怎样的大学才算对社会有贡献?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休教授程介明表示,大学生已不能只是掌握正规的教育课程,而是更需要掌握不同的技能,以使用当前不断改变的元化社会形态。由于社会变化快速,人们所需要的是独特的事物,而不是大家都共有的东西。他举例,“以前一个手提包可以大量生产卖给全世界的人,但现在的人却不愿‘撞包’。” 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转工、转行、失业在现今社会是正常的过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望是能够拥有多重身份,如同时是会计师、舞蹈员、作家或自愿工作者。
课堂教育与课外技能
因此,除了接受正规教育、课堂教育、网络平台教学以外,大学生更要多参与课外活动,包括筹办活动、学习外语等。这是因为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只是最基本的能力,未来所从事的行业不一定会跟所修读的科系有关,而参与课外活动是一种“增值”,所参与的活动可能也会成为未来的工作。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大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唯有保持着这个态度才能学习到更多技能,以面对多变的社会。
程教授认为,“模仿是人类学习的起点,比如语言、纪律、音乐、舞蹈等,从中再变换形式增减板块,培养自己的特色。在大学里,最有效的学习是课外学习,因为那是他们感兴趣、愿意主动参与的活动。”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和理论,所谓的“贡献社会”是一种服务,一种知识交换。研究主要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素质,贡献社会的概念应是人类与社会共创未来。
大学生首先要学的是什么?是学会学习。在2至4年的大学生涯里,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学完。程教授举例,工业社会与现今的学习模式有着相同之处。工业社会把劳动力分等,被安排在前线的工人可能一辈子只做同一个工作。从教育的角度看,老师和学生被“关”在一个课室里,学生学习一样的知识,老师用同一种方式评估,优秀生可获晋级和赏识,后进生则保持不变。
每个人不同的学习进度却要面对同样的考试,进度慢的学生无法过关,而不合格就代表失败,这是全球最普遍的教育制度,要改变并不简单,但一定要先对这个问题达成共识,才能谈得上大学对社会的贡献。
哈佛大学曾在2005年举行一个辩论会,探讨大学生是否只需掌握通识就好,不分主修和副修学科。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每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通识教育无法让每位学生发挥所长。 “不难发现,一般对贡献社会的观念是以劳动力作为牵引,把人类分等次。”
T型知识结构下去创新
最近流行一种“T型知识结构”的说法,指的是一个人不仅在横向方面有广博的知识面,而且纵向方面也有较深的专门学问,能够把看似不相关的想法并列,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事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了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在大学里学得最多的,是用得最少的;大学里没学的,是用得最多的。
“这不是说大学对学习没帮助,而是说学习不单是在学校,毕业后还是要继续学习。大学生要懂得应付社会的巨变,并为不同的改变作好准备,以免遭社会淘汰。”不少国外一流大学认为,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踊跃参与比学术优秀来得重要。他举例,美国哈佛大学一向都有为清寒家庭提供助学金。在2008年,校方也为中等收入家庭提供助学金,为的是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
这是程介明教授受邀来马讲学的首场公开讲座,程教授也将于11月30日(周一)下午2时在加影董总行政楼A403讲堂,以“教育为什么要改革”为题,发表专题演讲。程教授是国际著名教育学者、香港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副校长、香港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访问教授(1996年至2006年)、世界银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研究顾问。